当前位置起名网 > 黄历 > 农历民俗 >

2017年龙抬头是哪一天 2017年龙抬头是阳历几月几号

更新时间2021-03-08 22:07:12 起名网 作者:dongmiao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则传承至今。传统节日依节气而分,所以每一年过节的时间都不尽相同。2017年龙抬头是哪一天?几月几号?现在就跟三通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2017年龙抬头时间

 

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龙抬头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

  

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龙抬头的由来和起源

 

对于尧王出世大家都是众说纷纭,(金豆开花赤龙遂抬头 二月初二尧王喜出世)

 

1、传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简狄(jiǎn dí)、庆都、常仪。本来常仪的地位最低,可自从生了儿子,众人就另眼相看了。 

 

2、庆都一直为没有儿子烦恼。有人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只要真心实意,没有不成的。庆都照女巫说的,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头,双手合十,祈求神灵赐子。

3、话分两头说。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条赤龙,看见人间的凄惨境况,产生了怜悯之心,私下里下了一场雨。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龙压在了一座山底下。

 

4、百姓为赤龙求情,玉皇大帝发话说:“除非金豆子开花。”到了二月二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妈妈,一个劲地喊:“卖金豆子!”人们很纳闷,买回家一看,是些黄豆。这些黄豆放在锅里一炒,噼里啪啦地开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条赤龙放了出来,贬下凡间。

 

5、庆都从神母庙求子后,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

 

6、放勋聪明伶俐,从小就惹人喜爱,长大当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每逢过年的时候,集上卖的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是由此而来。

 

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想象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山东菏泽民间习俗是二月二这天炒盐水黄豆,让黄豆开花。结合“玉米明朝传入中国”,而“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因此,“金豆开花”应该是指“炒黄豆”,而不是“爆玉米”。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龙抬头节日的习俗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起名www.threetong.com)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 青岛 临沂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开笔写字: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